<<老子>>八章_老子文言文八章
1. <<道德经>>第八章全文及翻译
第八章
[原文]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,善地;心,善渊;与,善仁;言,善信;政,善治;事,善能;动,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[译文]
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"道"。最善的人,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,待人善于真诚、友爱和无私,说话善于格守信用,为政善于精简处理,能把国家治理好,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,所以没有过失,也就没有怨咎。
【导读】
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。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(逻辑思维)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。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,所以总是难于达到"无"的境界。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,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。"争"是以"手"抓"物"的形象,而所谓"不争",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。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。"不争"和"无忧"指的都是"非常道"核耐耐才能看到的的境界,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。老子认为,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"不争",如此才算是达到了"无(忧)"的境界,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"忧"。所谓"忧",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。而第一个"忧"出现时,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,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。"上善"是"道德"的另外一种称谓,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"道德"。老子把"道"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,把"德"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。能找到这两个因素,就等于达到了"上善"的境界。达到了这样的境界,就会表现出:"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"
2. 给小编一篇<<老子>>上善若水八章的译文
是这篇吗?
上善若水.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改春处众人所恶,故几亩掘於道矣.居善地;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.夫惟不争,故无尤.
译文:
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,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.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,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,水是万物之灵,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,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.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(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),他们心怀博大、深藏不露,他们与人为善,乐善好施,他们言必行,行必果,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,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,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,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,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.(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,顺其自然.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.)
3. 【初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课外文言文<;老子一则>;答案跪求中语文
不知道你要那一章,小编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.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: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常有司。 4. 老子写的文言文和译文
<<老子>>第三章 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 民心不乱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 无欲。
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【译文】 不崇尚贤才异能,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。不看重稀贵之物,使人民不做盗贼。
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,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。因此,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: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,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,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,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。
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、不生贪欲,使那些"智者"不敢为所欲为。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,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。
<<老子>>第四章 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;湛兮,似或存。
吾不 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 【译文】 道是虚无的,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。
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,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。它消磨了锋角,排解了纠纷,柔和了光芒,浑同于尘俗。
它无形无迹呵,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。小编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,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。
<<老子>>第五章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 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 【译文】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,把万物都当作"刍狗"来看待;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,把百姓也当作"刍狗"来看待。
天地之间,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?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,运行之中生化不息。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,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。
<<老子>>第六章 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
绵绵若存,用之 不勤。 【译文】: 虚神永远存在,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。
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,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。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,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。
<<老子>>第七章 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
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【译文】 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够长久,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,所以能够长久。
因此,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,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;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,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。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?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。
<<老子>>第八章 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 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【译文】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。水,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,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,所以,接近于道。
水,居处善于择下而居,存心幽深而明澈,交游共处谐和相亲,言行表里如一,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,办事能干,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。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,所以,它很少患过失。
<<老子>>第九章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 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 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 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
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 【译文】 执持盈满,不如适可而止。
锋芒毕露,难以长久。金玉满堂,谁能守藏?富贵而骄横,自埋祸殃。
功成身退,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。 <<老子>>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 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 涤除玄鉴,能如疵乎? 爱国治民,能无为乎? 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 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 【译文】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,能不崩解离散吗?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,能像婴儿一样吗?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,能没有任何瑕疵吗?爱民治国,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?在展身作为、功成身退的循环中,能像雌母一样吗?明于道而"发光"行进于一切领域,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"借光"吗?生它,养它,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,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,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,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"玄德"。
5. 道德经第一章,第八章,第八十章的内容
「道 德 经」: 第 一 章
道 可 道 , 非 常 道 。 名 可 名 , 非 常 名 。
无 名 天 地 之 始 ﹔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。
故 常 无 , 欲 以 观 其 妙 ﹔ 常 有 , 欲 以 观 其 徼 。
此 两 者 , 同 出 而 异 名 , 同 谓 之 玄 。
玄 之 又 玄 , 众 妙 之 门 。
「道 德 经」 : 第 八 章
上 善 若 水 。
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,
处 众 人 之 所 恶 , 故 几 于 道 。
居 善 地 , 心 善 渊 , 与 善 仁 ,
言 善 信 , 政 善 治 , 事 善 能 ,
动 善 时 。 夫 唯 不 争 , 故 无 尤 。
:「道 德 经」 : 第 八 十 章
小 国 寡 民 。
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﹔
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。
虽 有 舟 舆 , 无 所 乘 之 ,
虽 有 甲 兵 , 无 所 陈 之 。
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。
甘 其 食 , 美 其 服 , 安 其 居 , 乐 其 俗 。
邻 国 相 望 ,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,
民 至 老 死 , 不 相 往 来 。
6. 道德经第一章,第八章,第八十章的内容
「道 德 经」: 第 一 章道 可 道 , 非 常 道 。
名 可 名 , 非 常 名 。无 名 天 地 之 始 ﹔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。
故 常 无 , 欲 以 观 其 妙 ﹔ 常 有 , 欲 以 观 其 徼 。此 两 者 , 同 出 而 异 名 , 同 谓 之 玄 。
玄 之 又 玄 , 众 妙 之 门 。「道 德 经」 : 第 八 章上 善 若 水 。
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,处 众 人 之 所 恶 , 故 几 于 道 。居 善 地 , 心 善 渊 , 与 善 仁 ,言 善 信 , 政 善 治 , 事 善 能 ,动 善 时 。
夫 唯 不 争 , 故 无 尤 。:「道 德 经」 : 第 八 十 章小 国 寡 民 。
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﹔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。虽 有 舟 舆 , 无 所 乘 之 ,虽 有 甲 兵 , 无 所 陈 之 。
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。甘 其 食 , 美 其 服 , 安 其 居 , 乐 其 俗 。
邻 国 相 望 ,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,民 至 老 死 , 不 相 往 来 。
7. 老子<<五章>>文言文翻译是什么
<<老子>>五章翻译
<<老子>>第一章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【译文】
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,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,永恒存在,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。
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,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,永恒存在,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。
无,天地的本初。
由道而产生的万物,万物的本生。
因此,从常无中,将以观察道的微妙;从常中有,将以观察道的边际。
这无、有二者,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,都可以谓玄妙幽深。玄妙而又玄妙,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。
<<老子>>第二章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......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。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。所以,"有"与"无"相互突显,"难"与"易"相互促成,"长"与"短"相互显现,"高"与"下"相依而存,"音"与"声"相互陪衬,"前"与"后"相互照应——这些"名"相反而相成,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
8.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,上善若水小编这这篇文章的感想,最好300字,小编
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
一直以来被人称道,以为这道德经的第八篇宣扬了善,是要教导人们如何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,然而真的是这样吗? 道德经说,"天下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",说明善恶相随。
又说"国家昏乱有忠臣,六亲不和有孝慈",说明善由恶中来。"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",在圣人看来百姓皆平等故而不分善恶。
所以老君是不应该在道德经中宣扬"善"这一观念的,那么这句话就要小编们重新去解读。 老君被称为"太上老君",道德经中也说"太上,不知有之",这里的"上"是指统治者。
而古时,"善"也有擅长的意思。老君主张无为而治,不争之功,"无为"并非"不为",只是"无违、顺道";"不争"并非退却,而是以不去抵触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行事,如庖丁解牛,"所师者道也,近乎技矣",如此才能"天下莫能与之争"。
这些观点就如水之就下,顺势而为,所以说水"近道"。 如此小编们才能以道德经本身的观点去理解"上善若水"这句话。
上,善若水,以不争利万物,这才是上善若水的正确解读。 同样被误解的还有"天地不仁"、"大器晚成",在和谐社会中,它们都被以一种容易理解又有利于统治的角度被曲解,并被广泛传播。
然而,真正的国学需要自己去寻找其义。
呼呼,打完了。
9. 需<<老子>>二章里面的十二章和三十三章的译文
<<老子>>原文 第十二章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
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。
故去彼取此。
【译文】
沉溺在五颜六色的缭乱之中,会令人眼盲;沉溺在五音六律的嘈
杂之中,会令人耳聋;沉溺在五味的珍羞美味之中,会令人失去胃口;沉溺在田猎驰逐的爱好之中,会令人心发狂;沉溺在难得之货的欲望之中,会妨害人的行为。因此圣人重视满足肚子的需要,不注重眼睛的欲望。所以要去掉那些有害的欲望,选取这些无害的需求。
<<老子>>第三十三章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
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
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
不失其所者久。
死而不亡者寿。
了解别人是智慧,了解自己是圣明。战胜别人是有力量,战胜自己才是强大。知足的人就是富有。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。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,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。